2018年7月20日至21日,53138太阳集团第二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中国最美县城——桐庐隆重召开。本次论坛得到了桐庐县委、县政府和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有关高校领导、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中,桐庐县委常委、副县长方科,浙江省人才市场主任徐露辉等领导亲临会场指导,石河子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武汉轻工大学、肇庆学院等三十余所学校的领导及老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盛夏7月,热情似火”,论坛在集团党委委员、制药公司副总裁何小林热情洋溢的主持中正式开幕。作为本次论坛的东道主,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虞陆平首先发表致辞,对前来参加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集团人才工作做系统介绍,并重点介绍了集团开展校企合作,开设施强班共同培养人才的初衷、体会。集团自2014年以来,已与50余所高校合作开设施强班,为帮助更多的大学生缩短就业后与企业的磨合期,更快适应职场,未来将与100所高校合作,每年开设100个施强班,培养5000至10000名学员。
图一 制药公司副总裁何小林先生主持会议
图二 53138太阳集团董事长虞陆平先生致开幕辞
其次,作为地方政府领导,桐庐县委常委、副县长方科向与会领导及老师介绍了桐庐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作为中国最美县城,近年来桐庐既抓好绿水青山大环境建设,又大力引进像施强这样的优秀企业,特别是施强与高校产教融合,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图三 桐庐县委常委、副县长方科先生致辞
第三,作为浙江省人才工作的主管部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中做主旨讲话。陈厅长强调,浙江省是一个资源小省,但又是一个经济强省,什么原因?那就是人才。人才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校企合作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陈厅长又向与会领导、老师介绍了浙江省实施的“八八”战略及人才工作现状,详细介绍了浙江省的人才引进政策,表达了欢迎各高校为浙江省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愿望。同时,他为我集团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开拓创新,以及和高校协同办学,共同育人的举措点赞,为施强班的不断发展壮大点赞,为施强是有担当、有作为、有社会责任的企业点赞。陈厅长对大会的成功举办和施强的蓬勃发展表达了最美好的祝愿。
图四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中先生发表主旨讲话
在论坛专题报告环节,施强商学院副院长李红胜向与会老师介绍了施强班的运营成果及今后校企合作的规划。
图五 施强商学院副院长李红胜先生做校企合作工作汇报
在论坛的分享环节,肇庆学院制药工程系主任覃亮向大家分享了肇庆学院“施强班”的合作成果。施强班的报名规模一度达到300人以上,可以说到了爆棚的程度,同时“惊动”了学校领导。实践证明,施强班毕业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肇庆学院校企协同育人入选了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下一步,还会将肇庆学院“施强班”申报成为广东省教育厅的创业创新项目。
图六 肇庆学院制药工程系主任覃亮先生校企合作分享
佳木斯大学就业处副处长邢传波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创业思维引领创新创业”为主题,就高校创业要以“用户思维”为核心,围绕用户建立产品思维、共享思维、团队思维和整合思维等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图七 佳木斯大学就业处副处长邢传波先生创新创业分享
浙江科技学院团委书记、创业学院副院长李俊分享了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提出高校创业教育转型重点在于理念思考,要从专业结合、行业契合和国际融合三方面切入,通过“多方联动”,在院校设立创新创业特色班,并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提炼出优秀的课程体系,搭建创业基地,建立国际合作关系,以此达到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
图八 浙江科技学院团委书记、创业学院副院长李俊先生分享
在交流环节,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药学院院长江永南提出,目前企业招聘难点在于大学生存在缺乏自信、眼高手低、没有真正了解就业形势等问题。因此,高校需要与企业联动,让学生提前认识自身、了解社会。湖北科技大学副处长梅贤臣,佳木斯大学副处长邢传波,湖北大学团委书记杨邦,浙江中医药大学郑国庭老师,桂林医学院周政希老师,廊坊师范学院管理系主任解永进,武汉轻工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严建芳,江西中医药大学党总支副书记李家荣,井冈山大学医学部党委副书记习宁英、黄立明,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副书记田宗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尚其杰书记等领导、老师也参与了交流讨论,他们对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工作各抒己见,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图九 各高校领导老师交流环节
此外,论坛还特别邀请到了北森生涯学院资深讲师张瑞霖,为参会嘉宾进行了“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教练型老师”的主题培训,各位高校领导及老师均表示受益匪浅。
图十 参会领导、嘉宾与集团领导合影
本次论坛气氛热烈、高效务实,得到了与会领导、老师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也为集团今后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我们期待在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各高校在更多专业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开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新篇章。